台前县清水河乡张际阳村村情概况

台前县信息化监督系统

张际阳村村情概况

 

一、基本情况

(一)地理位置

    张际阳村位于台前县清水河乡,距台前县城15公里,在清水河乡1公里处,耕地面积432亩。南邻宋庄,北临薛刘村,西邻刘园村,东临宋庄村。

(二)村名来历

在清朝中期,张应春,字际阳,

率其子孙来此建村,取名张际阳至今。

(三)基层组织状况

“三委”成员共8人,具体名单如下:

村支书(村委会主任)

张玉雷 联系方式18639337836

村支部委员

张继宾 联系方式13213488088

    于目达 联系方式15703935233

村委委员  

于继保 联系方式13613938518

    张玉乐 联系方式15286928322

    丁春焕 联系方式 13700808118

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

张继宾 联系方式13213488088

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

于现科 联系方式15539320331

    郭万霞 联系方式 15699956101

(四)民族人口

    张际阳村自张姓始迁至今,先后有于姓,王姓,吴姓、田姓、果姓共6姓在此定居。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,现有156户,706人,党员21名,预备党员1名,其中低保34户45人,有残疾证人,劳动力人数256,外出务工人数82,少数民族0人,妇女人口数350人,参加合作医疗人数502人,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80人,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8人。

(五)历史沿革

明朝27 世祖张亮自古贤桥迁影唐,自影唐避水患迁寿张东

东纸坊庄居焉

   34 世祖守义于大明万历十五年(1591 年)由东纸坊迁于王家堂即今寿张镇武堂村建基立业,及卒葬穆村南里许,昭穆新莹。

    37 世祖衍文衍武二祖又自武家堂迁于本境河南距寿城三十五里居之,住处即今庄北户也,二祖又建基立业,及卒葬于庄前双立祖,世传不失,至今二百九十余年。

40 世应春、应夏、应序三祖又从此归于古贤村桥居数年与影唐于姓结为秦晋,两家同是又迁于此,此庄古名为榆园庄,后因祖字洋溢,人称际阳庄也。三祖建基立业,及卒将应春祖葬于村东南莹半里许大昭墓,应夏祖卒葬于村西路南一里许,今号大坟子是也,应序祖卒葬于村北老莹,亦大昭墓。

    40 世应春祖后,盖因黄河南北滚游不定,本村就近迁移数次,于公元一九五六年夏再次迁徙分居宋庄北、棘针园西。老庄位于宋庄偏东南二里远近。

二、基础建设及公共服务建设情况

(一)经济发展

1.村集体资产情况;

    张际阳村村室6间200平方,文化广场占地2亩地。公共卫生室3间,现有张际阳小学占地1余亩,有教学楼1栋三层,现在是空闲。

2.村集体资源情况;

张际阳村环境优美。适宜居住,但是资源比较短缺,主要靠种植养殖。

3.村集体资金情况;

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:光伏3.65万、入股生物质发电厂50万年收益3万、入股肉鸭养殖项目100万年收益6万元、肉牛养殖集体经济项目年收益0.855万、肉驴养殖集体经济项目年收益1万、共计15万元。

(二)公共事务建设

教育文化方面,我村现有学校1所,由于张际阳村级小人口少,现在空闲。学龄儿童基本都借读于邻村的学校。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亟需大力提高。

公共基础设施方面,近几年得以全面建没,设村广场、村中老年活动室、公共阅览室,安置了多种健身器材。

卫生方面,在实行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之后,村民在看病就医方面得到切实的实惠,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善,一般小病不出村就可以得以治疗。村里还组织了专门的街道清扫小组,村内的公共环境卫生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。

三、土特产

张际阳村红薯、张际阳村西瓜

四、家风家训

唐麟德二年(665年),唐高宗去泰山封禅。车驾过台前县,闻张氏九世同居,累朝都有旌表,因而也慕名过访。唐高宗问张公艺:“张何能九世同居?”公艺答:“老夫自幼接受家训,慈爱宽仁,无殊能,仅诚意待人,一‘忍’字而已。”遂请纸笔,书百“忍”字以进。高宗连连称善,亲书“百忍义门”予以旌表,并赠绢百端,以彰其事。张氏一族便以“百忍”列为家训族戒。后来,张氏族人又将张公艺的言行整理成《张公百忍全书》,书中的《百忍歌》不仅成为“百忍堂”张姓祖训,在其他各姓中也广为流传。

“百忍”治家

 

  《旧唐书》记载:“麟德中,高宗有事泰山,路过郓州,亲幸其宅,问其义由。其人请纸笔,但书百余‘忍’字,高宗为之流涕,赐以缣帛。”这就是“百忍”的由来。至此,族人便把“百忍”列为家训族戒。后来,张氏族人又将张公艺的事迹整理成《张公百忍全书》,书中的《百忍歌》广传于世,明清时期几乎家喻户晓。

 

唐朝书法家张旭曾题诗曰:

 

张公书百忍,唐朝著勋名。

 

天子躬亲问,旌表悬门庭。

 

洪都是故郡,清河脉长存。

 

儿孙须当记,族远诗为凭

 

  张公艺提倡的“百忍”,蕴含了“忍、孝”治家,“仁、和”睦邻等积极思想。在治家上提出“父子不忍失慈孝,兄弟不忍失爱敬”;在修身上提出“忍得淡泊可养神,忍得饥寒可立品”;在忠孝上提出“为人子者学温良,温良恭俭才久长”;在仁义上提出“良朋守信真君子,取财以义终为利”。这些家训成为“百忍堂”张氏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copyright © 2018-2019 濮阳市(台前县)信息化监督系统 主办单位:濮阳市纪委 豫ICP备12023551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