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前县清水河乡邵集村村情概况

台前县信息化监督系统

邵集村村情概况

 

 

一、基本情况

(一)地理位置

邵集村村位于台前县清水河乡,距台前县城25公里,在清水河乡4公里处,耕地面积1900亩。南邻尖堌堆村,北临王庄村,西邻岳楼村,东临黄河。

(二)村名来历

邵集村,原名凤凰集。相传,很早以前,这里有一个高大的土丘,它平地而起,突兀陡峭,上面长满了梧桐树,梧桐树根深干粗,枝繁叶茂,经常有凤凰在上边筑巢栖息,凤鸣之声十里以外就能听到,起落时更是霞光万道,常有瑞蔼笼罩四方,周围几十里都是一派祥和气象。人们称呼这座土丘为凤鸣台。

明代,有一位叫杨好古的安徽砀山县利河集人,被朝廷任命为山东省寿张县县尉,他携带家眷前来上任后,把家眷安排在莲花池(今属阳谷县,见莲花池《杨氏族谱》)居住。他的五世孙杨荣,离开莲花池,请人选择了凤鸣台后边这块风水宝地建村定居。此后,立家定居。他们不但家业兴旺,因为有人居住,形成了村庄,逐渐地又成为了集市,村名就以凤鸣台而起,叫凤凰集。之后又有邵氏迁来此处,改名为邵集。成为集市后,坐商行贾,人来人往,一派繁荣景象,村民之间也都和睦相处,万事平安。

(三)基层组织状况

三委成员共7人,具体名单如下:

村支书(村委会主任):

杨喜龙,联系方式18539337977

村支部委员:

杨喜房,联系方式15893242859

邵明现,联系方式19139390869

杨立国,联系方式19139368969

村委委员:

杨喜房,联系方式15893242859

邵明现,联系方式19139390869

王秋月,联系方式13525290628

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:

杨立国,联系方式19139368969

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:

杨芳聚,联系方式15936760362

邵明文,联系方式13623932020

(四)民族人口

邵集村自杨姓始迁至今,先后有邵姓,丁姓,徐姓,赵姓,黄姓共6姓在此定居。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,现有335户,1270人,党员32名,预备党员0名,其中低保24户40人,有残疾证24人,劳动力人数880,外出务工人数500,少数民族0人,妇女人口数665人,参加合作医疗人数1270人,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50人,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0人。

(五)历史沿革

邵集位于清水河乡政府驻地西南。原村址落入黄河,20世纪50年代西迁至现址。东起黄河,南邻尖堌堆,西至潘集,北靠油坊李。聚落呈片状,有东西主街2条,南北主街2条。总面积2.26平方千米,总户数30户,人口1173人,为汉族,有邵、杨、丁等姓。相传,此地古有一丘,突兀而起,上有梧桐参天,枝叶繁茂,有风凰来栖,其鸣声闻十里,故曰凤鸣台,后成集市,名曰风凰集;明代邵氏来此建村,取名邵集。原属山东省范县二区;1949年8月设立平原省,属平原省范县二区;1952年12月撤销平原省,回归山东省,属山东省范县二区,时设村公所;1956年3月划归寿张县三区;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,属马楼公社邵集大队1963年公社改区,属马楼区邵集大队1964年撤销寿张县,随马楼区划归范县,隶属河南省1968年区复公社,属范县马楼公社邵集大队1973年5月马楼公社西部设清水河公社,属清水河公社邵集大队;1974年成立台前办事处台前办事处清水河公社邵集大队;1978年设立台前县,属台前县清水河公社邵集大队1984公社改乡,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,属清水河乡邵集村民委员会。

二、基础建设及公共服务建设情况

(一)经济发展

1.村集体资产情况;

村室四间,电脑1台。椅子25把。

2.村集体资源情况;

耕地1900亩。

3.村集体资金情况;

0.

(二)公共事务建设

教育文化方面,我村现有学校1所,邵集小学,在职教师12人,其中大专学历2人,本科10人,研究生0人。现有学生350人。

三、杰出人物

外交高官杨兴国

杨兴国,1928年出生,按照家谱记载,他是邵集杨氏后裔。1943年参加抗日游击队,194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45年就任区青年救国会主任,1947年任区武装部长。1949年1月随解放大军南下,解放江西上饶市后,就任区武装部长,同年11月进军贵州后,先后任遵义市总工会宣传部长、遵义县团县委书记。1953年任西南局直属团委副书记。1954年至1957年,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和中国外交学院学习。1959年调外交部干部司任副科长,1960年出任中国驻马里大使馆二秘;1965年回国任外交部礼宾司处长;1969年二次出国,任中国驻阿尔及尼亚大使馆办公室主任。1977年任期届满,回国任外交部政治部组织处处长,1980年任外交部组织部副部长。1982年转任国内工作部副部长。1984年~1988年任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参赞,直至1990年回国离休。杨兴国在三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,时刻心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,广交天下朋友,传递中国人民对外友好的理念,发展和巩固对外友好、和平相处的关系,树立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良好形象,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,也为邵集杨氏家族增添了光彩。

为民书记邵化范

邵化范,1926年出生于邵集村,2002年10月因病逝世。曾用笔名绿源。1936年,入乡里小学,1945年考入冀鲁豫边区第一中学,194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,1952年2月入党,早年先后任教师、校长,寿张县文化馆长、文教局长。1963年,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,邵化范毅然奔赴黄河滩区,先后任马楼区甘草堌堆公社、马楼公社党委书记,他率领群众战天斗地,在滩区大面积种植三杈(桑杈、柳杈、白蜡杈)两柳(簸萁柳、柳树),沟渠、道路两旁树木连成了绿色屏障,茫茫沙滩披上了绿装,不仅给集体带来了经济效益,还改善了黄河滩区的生态环境,当时被河南省政府誉为“黄河岸边的绿洲”。

1974年后,邵化范先后任中共台前工委、县委副书记,他一心扑在“绿化”上,踏遍全县乡村,实地考察,运筹构思了台前“南缘碱,北缘洼,东西重点锁风沙”的十年造林规划,采取田、林、路、渠综合治理的措施,实行大面积粮林间作,减少风沙灾害,增加粮食产量,进而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。

1986年邵化范出任濮阳市绿化委员会副主任,提出了“把濮阳织成锦绣,将油城绘成丹青”的建议,在他的精心筹划和积极工作下,使濮阳这座新建的城市很快成为了“绿荫护夏,红叶迎秋,三季花香,四季常绿”的现代化文明城市。邵化范一生追求植树造林,走到那里绿化到那里,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尊重,还获得了国家的嘉奖,中央绿化委员会曾授予他“全国绿化劳动模范”光荣称号和金质奖章一枚。

邵化范同志除了一生热衷于大搞城乡绿化的实际工作外,业余时间做理论研究,把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提炼上升为理论。先后发表各种论著100余万字,主编了《国槐》、《桑、柳、白蜡》、《城乡绿化三十年》《呼唤绿色》等专著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他的事迹先后被载入《中国林业年鉴》、《中国英才》、《当代世界名人传?中国卷》、《中国林业专家大词典》、《中国专业人才大典》等巨著中。直到现在,在台前农村,一提到邵化范同志,老百姓还是称赞:“那可是个一心为民的好书记啊”!

为革命捐躯的众烈士

邵集村在革命战争年代,有多人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牺牲,有史可查的革命烈士就多达8人,他们分别是:

杨集柱,1928年生,1946年参加革命,寿张县担架队战士,1946年8月牺牲于菏泽。

杨兴良,1921年3月生,1946年参加革命黄河支队战士,1948年牺牲于山东省万福河。

丁相松,1912年生,1946年参加革命,寿张县担架队民工,1948年4月牺牲于菏泽。

丁华俊,1920年生,1946年参加革命,寿张担架队民工,1946年8月牺牲于菏泽。

杨兴杰,1926年生,1946年参加革命,寿张县担架队民工,1946年8月牺牲于菏泽。

邵士安,1924年生,1946年参加革命,寿张县担架队民工,1946年8月牺牲于菏泽。

杨克保,1893年生,1940年参加革命,范县抗日二区队队长,1943年牺牲于范县旧城。

邵孝仲,1894年生,1940年参加革命,冀鲁豫边区兵工厂战士,1942年牺牲于范县(今台前县清水河乡)甘草堌堆村。可惜的是,《台前县志》仅记载了他们8人的名录,未有更详细的事迹,但这不影响他们的英名永存,他们其中有的参加革命几个月就壮烈牺牲了,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革命烈士的名字吧!

image.png

copyright © 2018-2019 濮阳市(台前县)信息化监督系统 主办单位:濮阳市纪委 豫ICP备12023551号-2